广西高校资源化工应用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

一、化学反应与分离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热力学及其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面向地方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促进,涉及新型反应分离过程与设备及其石油、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表面与界面传递性质及其热力学研究、资源加工新工艺与新产品开发中的关键技术等。
    在反应与分离工程研究中,以广西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微观结构与性能间的规律,如膨润土的改性反应机理研究,进行了微波法改性膨润土、改性土用于反应催化剂及废水处理吸附剂的研究,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获得6项发明专利,在CR Chem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在化工热力学应用基础研究中,开展含MTBE体系超额焓实验精密测定与理论模型计算、松香松节油催化加氢、歧化以及松香树脂酸单离体系的相平衡研究,为新型精细化学品合成体系与分离技术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承担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和省级基金项目,获得6项发明专利,并在JCED, CEJ等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在多孔介质孔内汽化强化传质的过程研究中,分别提出了微波实现多孔介质内部沸腾对流传质及植物有效成分的减压内部汽化提取法,使多孔介质内部的传质速度大大得到强化,已获得发明专利4项。
    本学科方向分别在2004和2006年承办第四届国际分离科学与技术会议、第三届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出版论文集《Frontiers on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化工/生化技术与生物质能源》,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二、无机材料加工工艺

    本研究方向依托无机化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等专业发展起来。以广西丰富的非金属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和绿色加工工艺为主体,开展在传统无机材料领域(地聚物材料,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胶体化学等)、无机矿物材料,信息功能陶瓷材料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与开发等,具有鲜明的地方资源特色。
    在低温共烧陶瓷、无源集成材料制备工艺、电子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高性能低温共烧陶瓷(LTCC)材料领域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并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LTCC成果于2009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与广西华锑化工公司合作研发的低着色度氧化锑粉体2008年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与中信大锰合作进行锰矿深加工工艺研究和机理探讨,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和无机冶金领域的研究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无机聚合物材料前驱体粉体,在地聚物材料聚合机理研究、表征和利用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果,目前得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利用工业废弃物研制的复合土壤胶结材料技术成功实施专利转让;针对广西的丰富的锰、铟等有色金属资源,研究开发新型还原工艺,探讨废糖蜜、酒精废液、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还原软锰矿等,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并得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本方向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863”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在Crystal Growth & Design、J. Powers Sources、Nanotechn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5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

三、可再生资源加工与转化
    本研究方向适应从化石资源向可再生资源转移的可持续工业发展的要求,进行以广西特色可再生资源为原料、以生物技术为主轴、环境友好的加工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以生物物质加工与改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及生物质能源等领域为研究重点,开展以生物化学、酶工程、生化反应和分离工程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为支撑的新反应体系、新方法研究,为地区特色化工和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在系列国家基金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资助下开展蔗糖、木薯淀粉、壳聚糖、蔗渣纤维素等广西特色糖资源的深加工利用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着重探讨废糖蜜脱色和生物柴油制备技术,进行了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关键酶基因克隆和表达、工业用固定化酶制备、机械活化强化淀粉预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多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授权专利4项。
    海洋生物资源和生物质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得到省攻关项目“海水产品深加工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资助。针对广西海水产品的特殊生化性质,开展海洋类生物活性物质如降血压肽等的分离纯化和生物再加工的应用研究以及生物大分子热力学性质的基础研究;利用广西的油脂资源,开展生物柴油、生物基化学品等新能源和绿色化学品合成新技术的研究。此方面研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


【字号: 】【颜色: 绿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