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于2010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广西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获得化学工艺二级博士点授予权,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09年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现任主任为广西大学童张法教授、副主任为广西大学龚福忠教授、赵双良教授和王琳琳教授,第一届(2011-2015)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北京化工大学段雪院士,第二、三届(2016年-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华东理工大学刘洪来教授。实验室立足广西地区石化资源深加工技术,紧跟自治区经济发展前沿,共设有三个大研究方向,包括石化资源中的化学工程相关基础研究,石化资源加工过程的有关强化技术和绿色加工技术,石化资源加工中的过程装备技术。特别是围绕石化资源加工过程中的化工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催化作用机理的研究、新型化工材料开发、新型分离技术、过程强化技术、化工过程节能减排技术、绿色精细化工产品加工以及化工过程装备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石油化学工程相关基础研究团队主要对石油中不同组分和油品添加剂的汽液平衡、固液平衡和混合热力学性质进行测定,并对相关含能资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为石化组分分离纯化提供基础数据。石化资源加工过程中的强化技术、绿色加工技术团队主要围绕过程耦合、绿色环保催化剂和环境友好的精细化学品进行研究,利用环保催化剂进行油品精制过程中的脱色、脱酸和脱胶耦合,并对各种环保型润滑油、防锈油、环保漆和绿色阻燃剂进行开发。石化过程装备技术团队在外压容器、螺旋板换热器等石油化工单元设备和成套装备的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换热管内液轮机具有在线除垢的功能,能改善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并对高效压缩机气阀和新型结构制冷压缩机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出一系列专利产品。
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平台的科学研究水平和促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每年的新增经费各类项目数量及经费比例可以看出,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对重点实验室平台的申请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广西石化重点实验室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广西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平均每年培养博士研究生不少于4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20名。同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并获得多项成果奖项。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及团队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获得广西发明创造成果金奖、膜创新团队入选广西高校卓越学者计划、实验室学术骨干发表论文入选ESI全球TOP 0.1%“热点论文”、实验室成员赵双良教授被评为青年长江学者等多项突出成果;以本实验室成员为主的《化工热力学》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化工热力学导论》获国家一流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国家一流专业,多次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为本科教学做出了贡献。在2017年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重点实验室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在本学科排名前20-30%。在2018年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三年评估中,被评为良好类实验室,各项成果表明实验室已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对传统优势学科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广西区内自主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实验室现已拥有专用实验室2550m2,拥有包括X射线衍射仪、微量量热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气质联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全自动密度/折光率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程序升温化学吸附平台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价值约为3600余万元,并已成立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实现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为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创新团队方面,本实验室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较合理、素质较高的科研学术队伍。其中45岁以下正、副教授占高级职称的75%,具有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高级职称教师总数80%。创新团队在我区石化应用新技术领域研究、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前列,在国内该领域研究中特色鲜明,也为同行所认可,并通过建立一系列文件健全规章制度。
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每年设立开放基金,热忱邀请和欢迎有关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实验室国内外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作用,吸引国内外人才来实验室工作或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人员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特点突出、富有团队精神的学术队伍;为广西的石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成为广西培养石化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并最终为申报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工类国家级重点学科提供基础。